成也宦官,败也宦官:唐代神策军兴亡史(上)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成也宦官、败也宦官的神策军,既是唐王朝统治的维护者,又可以说是其掘墓人。
唐代中后期的禁军名目繁多,废置不一,而以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神威最盛,其中神策军尤为特别,“出身”最低,但却最为显赫,最为传奇。
柳公权书《神策军碑》拓本
一、
从边军到禁军
01
神策军的创建者——哥舒翰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朝大将哥舒翰进攻吐蕃,收复重镇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县)。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又攻取洪济(今青海贵德县)、大漠门(今青海共和县)等城。至此,陷落吐蕃四十余年的河西九曲之地又悉数回归唐朝的治下。
唐朝名将哥舒翰画像
河西九曲位于青藏高原的边沿,是唐与吐蕃之间的战略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谁掌握了该地就等于掌握了双方战争的主动权。此外,河西九曲土地肥沃,牧草丰盛,吐蕃凭借此地而更加兵强马壮,不时侵掠唐朝边境。
因此,收复河西九曲,堪称立下不世之功,唐玄宗大喜,封哥舒翰为西平郡王。
为了守住这块来之不易的战略要地,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哥舒翰设置浇河、洮阳两郡,并建立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神策军的治所位于临洮以西二百余里的磨环川(今甘肃卓尼县),洮阳太守成如缪充任首任神策军长官——神策军使,卫伯玉任神策军兵马使。
神策军由此诞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02
神策军的发展者——卫伯玉
最初,神策军仅是一支边防部队,建制不过千余人。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神策军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发展壮大。
安史之乱示意图
卫伯玉胸怀大志,报效国家、平定叛乱的愿望十分强烈。唐肃宗即位后,卫伯玉率领神策军一千人由驻地赶往长安抵御叛军,随后唐肃宗命他镇守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内)。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禄山部将李归仁率领五千骑兵进攻陕州,被卫伯玉击溃,缴获战马600匹。卫伯玉因功升为羽林大将军,神策军使。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思明派遣其子史朝义再度进攻陕州,被卫伯玉迎头痛击,溃不成军,史朝义几乎被史思明军法处置。唐肃宗十分高兴,封赏卫伯玉,加特进,封河东郡公。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唐代宗即位,巡视陕州,看到卫伯玉军阵严整,号令有度,大加赞赏,认为卫伯玉的才干足以独当一面,又念及他之前的功劳,于是拜卫伯玉为荆南节度使,进封城阳郡王。
神策军在此过程中得以发展壮大,镇守地方,成为一只战斗力极强的野战部队。
03
神策军的“贵人”——鱼朝恩
唐玄宗时期,开始宠信宦官,任用宦官监管军事。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后,已设置监军使,宦官监军成为一种固有的模式。
安史之乱爆发后,皇帝对领兵大将多有猜疑,加上宦官有护主卫驾的功劳,宦官由此更受宠信。鱼朝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脱颖而出。
宦官鱼朝恩画像
邺城之战,唐肃宗派遣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围攻安庆绪,鱼朝恩被任命为观军容、宣慰、黜陟使,负责总览全局,监视各军。但鱼朝恩不懂军事,指挥失当,致使唐军惨败,而唐肃宗却未对鱼朝恩有任何处罚。
史思明再次攻陷河阳(今河南孟县附近)、洛阳后,鱼朝恩前往陕州监察军事,此时卫伯玉驻守在此。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趁唐朝安史之乱,边备空虚,20万大军长驱直入,侵占河西、陇右之后,连克泾州(今甘肃泾川北)、邠州(今陕西彬州一带)、奉天(今陕西乾县),逼近长安,京师震恐。唐代宗命令各节度使勤王,但是节度使竟然大都按兵不动。为避吐蕃锋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随行的仅有少部分禁军和一些宦官。
跑到陕州,唐代宗惊魂未定,直到鱼朝恩率领神策军前来迎接,方才安了代宗的心。由此,神策军在唐代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决定为其扩编,将陕州的本地驻防部队和为数不多的各地赶来的勤王军队全部编入神策军。当时卫伯玉另有升任,于是命陕州节度使郭英乂兼神策军使,鱼朝恩则继续监军,任观军容使。后来郭英乂调离陕州,于是神策军完全由鱼朝恩统率。
郭子仪退吐蕃之后,唐代宗回到长安,鱼朝恩率领神策军随行护驾,屯驻京师。
唐朝名将郭子仪画像
鱼朝恩因此次救难之功,深受代宗信任,所获赏赐不计其数,被拜为天下观军容、宣慰、黜陟使,并专门掌管神策军。
鱼朝恩凭借神策军而进入京师、地位显赫,他深知神策军就是他权势和地位的倚仗,因此在其掌权期间,神策军的实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
04
神策军成为禁军之首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权宦程元振企图策划政变,被御史大夫王升揭发,坐罪流放溱州(今四川省綦江县),途中为仇家所杀。于是鱼朝恩成为宦官集团的首领,“诏判国子监,兼鸿胪、礼宾、内飞龙、闲厩使,封郑国公”。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朝叛将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数十万人进犯,京师再次戒严,鱼朝恩率神策军屯驻宫廷禁苑。吐蕃退去之后,神策军也一直驻防禁苑,成为中央禁军部队之一。至此,神策军完成了由边防部队到地方部队再到中央禁军的“三级跳”。
经历安史之乱、异族入侵的唐朝皇帝,逐渐认识到必须拥有一支自己能够直接调动的、实力强劲的亲卫部队,才能够有效的维护皇权。而眼前的神策军正是皇帝心中理想的部队——忠心护国,能打胜仗,服从指挥。因此唐代宗有意对名目繁多且战斗力参差不齐的禁军加以整顿,准备重用神策军。作为神策军的统帅,鱼朝恩对于皇帝整顿禁军的想法自然十分支持。
唐代宗李豫画像
因此,在皇帝和鱼朝恩的干预下,神策军一跃成为禁军中地位最高的部队,并得到持续不断地扩编。
“大历四年,请以京兆之好畤,凤翔之麟游、普润,皆隶神策军。明年,复以兴平、武功、扶风、天兴隶之。”可见,许多方镇已开始纳入神策军的管辖范围。
到唐宪宗时期,除了皇宫禁苑中驻守的左、右神策军之外,神策军势力已延伸至长安以西的秦、陇六州和长安以北的十三州,形成了拱卫长安、环环相扣的军事屏障。“神策军分屯近畿,凡八镇,长武、兴平、好畤、普闰、良原、定平、奉天也。”“其后京畿之西,多以神策军镇之,皆有屯营。”“京西、京北皆有神策镇兵。”
同时,神策军的待遇也非一般部队能比拟。神策军的粮饷供应十分充足,甚至是一般部队的三倍之多。
正因为神策军的待遇优渥,所以许多边防、方镇将士都争相加入到这个群体之中,而这也是皇帝所乐于看到的。因为这样一方面削弱了藩镇的势力,同时又使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神策军得以壮大,从而利于形成“居重驭轻”的良好局面,有利于维护皇权统治。“诸将务为诡辞,请遥隶神策军,禀赐遂赢旧三倍,繇是塞上往往称神策行营。”如阳惠元、骆元光、李朝采等部都自请归属神策军。
到了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神策军已有十五万之众,而兵力最多的藩镇也不过八九万人。
二、
御敌平叛,国之倚仗
神策军久经战阵,战斗力十分强劲。抵御侵略时,它是最厚实的盾牌,平定叛乱时,它是最锐利的钢刀。唐文宗时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说:“左右神策军,天子护军也。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唯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宝。”这个评价一定程度上是中肯的。
01
抵御外族入侵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继位,剑南节度使崔宁入京朝觐。吐蕃、南诏趁机联合大举进犯剑南,蜀中诸将不能抵御,多个州县被攻陷,蜀中人民深受其苦。李晟当时是右神策都将,唐德宗命他率神策军四千人,与左金吾卫大将军曲环率领的五千幽州兵一同援救剑南。李晟率神策军连取飞越(在今四川汉源县)、廓清(今四川石棉县)等城,横渡大渡河,击破吐蕃军,斩首一千余级,蕃诏联军溃退。李晟又与各路唐军会合追击,使得蕃诏联军有八九万人因被困山谷、饥寒交迫而死。蜀中由是恢复安定。
唐朝名将李晟画像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吐蕃大论(类似于宰相)尚结赞率军进犯陇州(今陕西省陇县),神策军将领王佖按照李晟的部署,于汧阳(今陕西千阳县)设伏,大破吐蕃军,尚结赞侥幸逃脱。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吐蕃联合羌人、吐谷浑再次进犯陇州,连营数十里,京城震恐。唐德宗派遣神策将石季章驻守武功。吐蕃转道侵袭汧阳、吴山、华亭等地,所到之地,将青壮劳力强行迁往吐蕃,老弱妇孺则砍去手脚或者挖去眼睛,哭声遍野,哀嚎震天。不久,吐蕃再度来袭,包围陇州,神策副将苏太平与刺史韩清沔夜袭敌营,吐蕃联军溃败而走。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吐蕃军三万人犯宁州(今甘肃宁县),时任神策军都虞候的高崇文奉命率三千神策军前往解救,大破吐蕃,吐蕃军阵亡过半。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吐蕃进犯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被神策军、河东兵、振武兵合力击退。
安史之乱后一段时期内的唐朝周边形势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吐蕃侵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右神策军中尉梁守谦率神策军防御,将其击退。
唐懿宗初年,西北党项族叛乱,神策都虞侯高骈率领一万神策军戍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县)。高骈多次发动奇袭,杀获甚多。后来吐蕃犯边,高骈又将其击退并收复了许多失地。
02
平定藩镇作乱
1)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
自安史之乱后,黄河下游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后来更世袭相传,成为一种惯例,朝廷无法干预。
唐德宗上台以后,想要加强中央集权,打破这种惯例。
成德镇是“河朔三镇”之一,实力很强。在唐代宗后期,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为了防止被朝廷瓦解、吞并,就与魏博、平卢淄青、山南东道等藩镇结成军事同盟。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请求继承节度使之职,被唐德宗拒绝。
李惟岳于是联同魏博节度使田悦、平卢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举兵叛乱,即“四镇之乱”。
四镇之乱
唐德宗最初将平叛希望寄于方镇部队,命幽州留守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等平乱。结果越平越乱,朱滔、李希烈也相继举兵反叛。
不得已,唐德宗只好起用神策军将领李晟、尚可孤、刘德信等,神策军几乎全部出征。但这样导致京师防备空虚,于是德宗命神策军使白志贞负责募集新兵。
李晟亲冒矢石,多次击败叛军。“斩杨朝光,晟乘冰度洺水,破悦;又战洹水,悦大败,遂进攻魏。”“围朱滔将郑景济于清苑,决水灌之。悦、武俊引兵战白楼,孝忠兵笮,晟引步骑击破之,清苑益急。”
尚可孤、刘德信等率神策军赶赴山南东道,与李希烈交战,也屡有战功。但由于叛军实力强劲,短时间内难以平定。李晟与田悦、朱滔等叛军酣战五个月,难解难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德宗见战事久而不决,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泾原士卒支援前线。
当时泾原士卒离开驻地,大多带着家中子弟,希望到长安后能得到朝廷的优厚赏赐,结果一无所得。唐德宗命令京兆尹王翃犒赏军队,却只供给了粗茶淡饭,士兵们十分愤怒。
于是姚令言和士兵们谋划作乱。太尉朱泚是叛将幽州节度使朱滔的兄长,曾在泾原任职,深受士卒爱戴,此时正好被罢免而赋闲在长安家中。姚令言知道朱泚对朝廷颇有怨望,于是请他前来主事。
朱泚带着泾原兵,杀入长安城,四处抢掠,搜刮财物。
唐德宗急忙命令白志贞带领新招募的神策军御敌,结果竟然一个人影都没看到。原来,此次白志贞招募的新兵都是富家子弟、市侩之徒,毫无战斗力,听说泾原兵作乱,都不敢前来。
唐德宗只好仓皇跑出长安,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随行的只有宦官霍仙鸣、窦文场等少数卫队。泾原兵攻入皇宫府库,大肆掠夺金银。朱泚于宣政殿自立为帝,国号大秦,年号“应天”。朱泚还派兵包围奉天,又联络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一同反叛。
泾原兵变后唐朝形势
李晟、尚可孤等听闻泾原兵变,只好回军勤王。
尚可孤率三千神策军多次击败朱泚军,收复蓝田(今陕西蓝田),与李晟合兵一处,由李晟统一指挥。朱泚率叛军退回长安固守。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唐德宗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李怀光与朱泚,下《罪己诏》,并赦免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惟岳部下)、李纳(李正己之子)、朱滔之罪。“四镇之乱”以唐王朝的妥协告终。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五月,李晟率领神策军以及各地勤王部队围攻长安,朱泚战败逃往吐蕃,途中被其部将杀死。七月,唐德宗返回长安。同年秋天,朔方军将领牛名俊割下李怀光的头向朝廷投降。
至此,由于李晟等所领神策军的奋勇作战,唐王朝又逃过一劫。德宗在东渭桥为李晟立纪功碑,并亲自撰写碑文。其余神策军将领多有封赏,如尚可孤封爵冯翊郡王,骆元光封爵武康郡王。唐德宗还将神策军赐封为“兴元元从奉天定难功臣”,可免死罪,一时荣宠无两。
2)刘辟之乱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唐朝名将、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刘辟当时是韦皋的幕僚,任西川行军司马,深得韦皋信任。在韦皋死后,刘辟拥兵自重,想要继任节度使之位。唐宪宗命令他入朝担任给事中,被刘辟拒绝。宪宗考虑到自己刚刚即位,立足未稳,于是先采取安抚手段,任命刘辟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刘辟却由此更加志得意满,得陇望蜀,想要将三川之地(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山南西道)全部纳入自己的治下,并发兵围攻东川节度使李康。
唐宪宗怒不可遏,在宰相杜黄裳的支持下,决定讨伐刘辟。
杜黄裳力排众议,举荐已是花甲之年的神策军将领高崇文为帅。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正月,高崇文率领五千神策军联合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出兵讨伐刘辟。
“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
唐朝名将高崇文画像
高崇文率领的神策军纪律严明,军事素养极高,因此虽然兵力不多,但面对刘辟的数万大军,仍然所向披靡,八战八捷,历时八个月即讨平西川,生擒刘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历年合辑!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关注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